新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五大變化·兩大熱點·五大舉
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立足于中國特色,著眼于國際視野,順應新時期的需求,較之舊版的課程標準有了五大變化和兩大熱點。
變化一:提出四大學科核心素養。新課標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其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變化二:由五大課程目標變為十二大課程目標。2003版的課程標準中,設置五大課程目標,分別為: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2017版課標則變為十二大課程目標,分別為:語言積累與構建、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造、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
變化三:新增選擇性必修課程。相較于2003年版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課程結構,新版課程標準新增了選擇性必修課程,即課程結構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類課程分別安排7-9個學習任務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的內容始終貫串這三類課程。必修課程,每名高中學生必須修習,開設2個學期,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生根據個人需求與升學考試要求選擇修習,開設2個學期,6學分;選修課程,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開設2個學期,設計12學分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
變化四:設置十八個學習任務群。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十八個學習任務群,這十八個任務群被歸置于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中。其中包括: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文積累、梳理與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跨文化專題研討、學術專著專題研討。
變化五:明確學業質量。新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明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以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其中,學生的學習結果劃分為五個級別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課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五是選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二是語文學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依據,水平四是高??荚囌猩浫〉囊罁?,水平五則是為對語文課程更有興趣的學生所設的較高要求,修習情況可供高?;蛴萌藛挝粎⒖?。
熱點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強的同時,還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深入學習研討。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熱點二:革命傳統教育。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是本次課標修訂的又一個重點。語文課標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做到了“兩個結合”。一是全面加強與專題學習相結合,在將革命傳統教育內容要求貫穿在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各部分的同時,還設立專門的“革命傳統作品”專題,集中學習研討。二是廣泛閱讀與深入精讀相結合,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廣泛閱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于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課內外讀物推薦篇目涉及毛澤東詩詞,以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讓學生充分體會崇高的革命情懷。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學生精讀“一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文專集”和“一部反映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偉大歷程的長篇文學作品”,撰寫研究報告或文學評論,“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饒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的立足點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因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這一新課程標準最好的踐行就是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樹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發展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創造一種興趣盎然、生動活潑、風采迷人的課堂教學氣氛,強化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趣味性,讓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使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課堂學習中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因此針對2017新課程改革中的新變化和熱點,我們一線教師應該因地制宜地采取新的教學措施。
舉措一:課堂教學的目標定聚焦于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新課程理念指的導下,語文課的教學設計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學目標從單純地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轉向情感、能力、審美情趣的同步發展。語文課堂既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著眼于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語文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發展,因此我們要敢于“跳出”語文看語文。
舉措二:建立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教師和學生在自由愉悅的心態下積極參與教學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設法創設愉快的學習情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體現“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人”的現代師生關系觀,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學的同時,盡量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允許學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斷把教學引向深入。教師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力求有所創新。使用同桌伙伴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提高課堂上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舉措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與寫相結合。我們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用“以讀為主、自悟自得、讀法滲透”為特色的現代閱讀新模式代替以“內容分析、煩瑣提問、寫法分析”為特征的閱讀教學舊模式,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成為真正的閱讀能力訓練課,語言文化修養課。教師在閱讀指導上,要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出發,注重誦讀、感悟和積累,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舉措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大課堂”。開放語文課堂,實施課內外結合,拓展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搞好課堂閱讀教學改革,“向45分鐘要質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把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課堂教學,把學生的閱讀視線限制在課本上?,F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課堂上所獲得的內容遠遠達不到廣泛閱讀的標準,所以閱讀課堂教學必須是開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跳出教材,放大閱讀范圍,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大課堂”。引導學生讀書報雜志、“電子書”(電腦、網絡、光盤)和“無字書”(自然萬物、人情世故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閱讀、積累感悟、提高能力。
舉措五: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補充,實現超文本閱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但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要慎用。曾看過這樣一事例:一堂優質課《老人與?!?,一開課教師就讓媒體展示了故事的動畫,師復述內容,生提問,就是不讓學生讀書,用多媒體取代了對文本的解讀。閱讀,就是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圖象,多媒體運用得不當,剝奪了學生轉換語言符號的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學生其他素養的發展必須通過理解和運用語言來實現,我們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堅守屬于自己的那塊領地。讓我們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聯系我們
報名咨詢: 柳老師 15527095332
龍門尚學簡介
熱門文章
聯系我們
報名咨詢: 柳老師 15527095332